星期五, 8月 11, 2006

一位陌生的東方人

(小小奇蹟之9)
曾渙釗
1999年2月春節過後我搭飛機到紐約,下機後再轉車預計到達此行的目的地-康乃狹克州的紐哈芬(New Haven)。美國著名的長春藤名校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即位於此市,但我要去的是一個私人機構;Avraham Goldratt Institute(AGI),學習限制理論(TOC)如何應用在管理技巧(management skills)上。

晚上7點多到達紐約機場,在機場出口找到一家提供陸上交通服務的汽車公司,就上了一台小型客車(Limousine),從紐約機場開往New Haven。車上有幾位乘客,沿途有人陸續下車,車行約一個多小時之後,我旁邊坐的一位穿著風衣的陌生東方人忽然開口用英文問我:「到New Haven還要多久?」我用英文回答他「大約還要一個多小時」,我於是接著問:「你從哪裡來?」,他回答:「Taiwan」。我心裡覺得怎麼那麼巧也是台灣人,用台語講也可通。兩個人於是用國語聊了起來。這位先生是台北國泰醫院的婦產科醫生,有一個機會到耶魯大學醫學院附設的醫院見習一年,已經來美國半年,因為春節回台灣休假,再回耶魯大學繼續見習的工作。

到達New Haven的時間預估將近深夜,我問他如何回到醫學院宿舍,也許兩人可合叫一部計程車。他說有一位台灣來此學建築的先生會開車來接他到宿舍。

到了目的地,果然停車場就有一位台灣人開車來接他,這位先生我當然也不認識,但因為同是台灣人,寒暄幾句,就熟起來了。我問在這裡有多少台灣人,是否經常有聯繫。這位醫師告訴我,剛好有一位台灣師範大學的教授也來耶魯大學研究一年,這位教授為了謝謝幾位台灣同鄉協助他們夫婦安排住宿的事,準備在這週日在宿舍請幾位台灣來的朋友吃午飯,我聽到了很高興,也想參加,於是請這位醫師代為問一下教授,如果增加我一人是否方便。

二天後醫師回我電話,這位台灣來的教授歡迎我參加週日的餐會。到了週日我帶了一瓶紅葡萄酒,找到醫院宿舍在門口和醫師會合,就進入教授的公寓。這位教授姓張,我初次見面,他們夫婦二位我都不認識,我請問教授是哪裡人?也許來自同一家鄉。張教授回答:「我是高雄旗山人」,他接著問我:「你是哪裡人?」我回答:「新竹」。

張教授一聽就接著說:「新竹,我很熟,因為我在新竹科學園區附設的實驗中學擔任過六年的校長。」我一聽,太巧了!正好我的兒子也曾讀過此學校的高中部,我於是告訴張教授,我是貴校的學生家長,再問他:「有一位洪老師,你認識嗎?」,張教授回答:「洪老師是我面談聘請到我們學校的」。我們終於找到一個交集點。

這世界果然真小!我繞了地球半圈,從東半球來到西半球,只因為和車上一位陌生的東方人談了起來,在接連幾個陌生人之後,就和有共同認識的人見面。這不也是生活裏的一個小小奇蹟嗎?

下次在許多場合,例如飛機上、火車上,研討會或其他和陌生人有接觸的地方,只要你肯主動和對方談起來,也許不到幾人之後,你們就會發覺有共同認識的熟人,這世界有時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小。


‥附記‥
近幾年有一個「六度分隔理論」(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我喜歡稱之為「六人距離」,聽起來較不學術化)主張你和此地球上的任何人之間的距離,不會超過五個認識的人,此理論最早在1929年由一位匈牙利的作者Frigyos Karinthy,在他的一篇名為“鏈結”(chains)的短篇故事中提到。

1967年美國社會學家Stanley Milgram發明一個新的方法測試此理論,他稱之為“小世界問題”(the small world problem),他隨機選擇一位住在美國中西部的人寄包裹給住在麻州的陌生人。寄件人只知道收件人的姓名,職稱,及大約的地址。這些包裹先寄給只知其名字(first name)的人,此人可能知道最終要送到的收信人,然後透過一連串的轉接,最終送到真正的收件人。

雖然參與此活動的人原先估計此項鏈結可能會經過一百多位的中間人,但事實證明平均只需要五到七位的中間人,就可將此郵包寄到真正的收件人。Stanley Milgram將此種發現命名為 “六度分隔理論” 或 “六人距離”,並發表於“現代心理學”(Psychology Today)雜誌上。創作家John Guare於1990年以相同名稱用於他的作品上,此詞從此更為人知曉。

我在紐約從New Haven的旅途中,和一位陌生的東方人交談,也驗證了此理論。中文有詞說“天涯若比鄰”,老外說的“世界很小,地球是圓的”,都說明雖然世界很大,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比想像的還近。
..... 此文發表於2006年八月

沒有留言: